文章速读
活性污泥法工艺中,水温对处理效率有显著影响。水温过低或过高均会导致处理效果下降,如絮体细小、耗药量增加、活性污泥解体等。因此,需对水温进行调节,以优化处理效果。
1. 书面定义及实践操作的理解
(1)温度的书面定义。
物体的温度反映了物体内分子运动平均动能的大小。分子运动愈快,物体愈热,即温度愈高;分子运动愈慢,物体愈冷,即温度愈低。这种现象被描述为一个物体的热势,或能量效应。当以数值表示温度时,即称之为温度度数。
(2)温度在实际操作中的理解。
2. 水温异常波动对各处理段的影响
异常水温表现 | 物化段影响 | 生化段影响 |
水温过低(低于10℃) | 混凝效果变差,絮体细小;耗药量增加;初沉池处理效率下降 | 处理效率降低,抗冲击能力减弱;出水未沉降絮体增多 |
水温过高(大于40℃) | 无明显现象,在缺氧状况下,沉淀池底泥容易上浮 | 部分活性污泥受高温环境影响,容易导致解体;同时受具体活动活跃影响也会导致出水浑浊发生 |
3. 污水、废水温度调整注意点
4. 水温和其他控制指标的关系及联合分析方法
(1)水温与混凝效果的关系。
如前所述,混凝过程往往有多种因素限制和作用,其中就包括水温的影响。水温过低,分子间活动减弱,絮凝的机会和效果受到限制,特别是在水中颗粒杂质不多的情况下,絮凝效果变差就变得特别明显,通过观察发现的絮体细小、间隙水浑浊可以验证水温偏低对絮凝效果的影响。我们认为水温低于10℃时,其对混凝效果的影响开始显现,7℃以下时会产生明显的混凝影响。
(2)水温和活性污泥种群的影响。
众多周知,活性污泥的主体是微生物,即细菌,我们在观察温度对细菌的影响时,由于观察细菌的难度较大,所以在实际工艺控制中依靠直接观察细菌受温度影响的程度显得不太切合实际,而通过观察活性污泥中原生动物的种群变化可以发现水温对活性污泥的影响。通常过低的水温就原生动物的影响而言,表现在原生动物数量降低、活动受限、部分种类消失等现象。
(3)水温与活性污泥沉降性的关系。
活性污泥的沉降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水温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与物化段混凝处理受水温过低导致絮体细小,混凝效果不佳一样,水温过低也同样导致活性污泥活性降低,分解有机物耗时增加,表现在完成沉降与泥水分离的时间延长,自然体现在二沉池上就是可见活性污泥集团上扬,细小颗粒流出堰口的现象时常发生。同时,由于分解有机物时间延长,导致处理效果降低,在做沉降比试验时,往往上清液有朦胧模糊的现象产生,这都是有机物降解不彻底的原因。